如何教聽障兒童學習語言
來源:康復中心 發表時間:2020-03-03 瀏覽次數:3797
兒童的語言發展與其聽覺發展、認知及社會性的發展密切相關,在語言獲得的過程中,不同母語的兒童都遵循基本相同的發展順序。討論聾兒語言的學習,不能脫離兒童整體的發展規律,尤其應了解聽健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才能獲得科學、有效的康復方法。
1聽健兒童言語發展有什么規律?
我們知道,言語活動是一個雙向過程,既包括對他人言語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個人發出表達思想的言語信息。對于聽健兒童來說,在其言語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這兩個過程并不完全同步,一般來說,接受性言語先于表達性言語出現。兒童心理學家把兒童說出第一批真正被理解的詞作為言語發生的標志,并以此為界將兒童言語活動的發生發展過程劃分為0-1歲的言語準備階段、1-3歲的言語形成階段以及3-7歲言語的發展階段。
1、1言語的準備階段(0-1歲):包括理解言語的準備和發出語音的準備。
1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幾十個詞,但還不能說出語言。研究表明,嬰兒言語準備情況和語言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在嬰兒尚不理解言語的時候,若不給予語言上刺激,那么嬰兒的言語發展一定進步很慢;反之,如能多和他們說話,使兒童每次感知某事物時都能聽到成人說出關于這個事物的詞,那么,兒童頭腦中就會形成事物與詞的聯系,詞就成了該事物的符號。這樣,嬰兒的言語就會迅速發展起來。
這一階段不僅做理解的準備,也做說出句子的準備:
1-3個月:簡單發音隱伏。嬰兒在出生以后,最初以哭聲來表達感情。在哭聲稍停時,會發出ei、ou的聲音。這一時期的發音是一種本能行為,聽障兒童也能發出這些聲音。
4-8個月:連續音節階段。嬰兒在這一時期會自動發音,連續重復同一音節。比如:ba-ba-ab、da-da-da。其中有的音節與詞的很相似,但實際上這些音不具有符號意義。
9-12個月:學話萌芽階段,這一階段的發音,不只是同一音節的重復,而且明顯地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音調也開始多樣化,聽起來像是在說話。但這些“話”仍然沒有意義,只是為說話作發音上的準備??梢?,聽健兒童在說話以前也需要一個發音的準備和練習過程,并逐步建立起自我聽覺反饋。有的重度或極重度耳聾的兒童由于出生時就喪失聽力,剛開始雖有一些本能的發音行為,但這種發音行為由于聽覺反饋通路的阻斷而逐漸消失,失去了發音準備階段必要的練習。
1、2言語的形成階段(1-3歲):這一階段開始大量地理解語言,并且開始主動說出有一定意義的詞,隨著詞匯量的不斷增加,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表達技能。
在兒童言語的形成階段,其基本規律是:先聽懂,后會說。兒童最初的言語活動是從聽懂成人說的話開始的,在聽懂的基礎上開始模仿、使用語言。1歲-1.5歲,兒童理解言語的能力發展很快,在此基礎上,開始主動說出一些詞,2歲以后,言語表達能力迅速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說,聽力正常兒童的言語發展是理解先于表達的,理解是表達的基礎,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學習言語的聽障兒童。
1、2、1 1-1.5:單詞句階段。1歲以后,幼兒在聽懂的基礎上說出第一個詞,從這個時候起,他的語言開始執行最初的交際功能。這一時期幼兒說出的詞有以下特點:①單音重疊。孩子喜歡說重疊的音。如:燈燈、帽帽、娃娃、飯飯等。出現這一特點是因為大腦發育尚不成熟,發音器官缺少鍛煉。②一詞多義。由于這個年齡的孩子對詞的理解還不夠精確,說出的詞往往代表多種意義。比如:見到爸爸叫爸爸,見到其他男性也叫“爸爸”。③以詞代句。即用一個詞來代表一個句子。比如:孩子說出“媽媽”這個詞,有時告訴媽媽他要吃東西,有時則代表他要某件玩具,還有時代表他要別人手中的食物或玩具。
1、2、2 1.5-2歲:雙詞句階段。在理解詞匯大量增加的基礎上,出現了雙詞或三詞組合在一起的句子。如:“吃飯飯”,這種句子在表意功能上更為明確,但其表現形式是不連續的、簡略的,結構不完整,也稱為“電報句”或“電報式語言”。其特點是:①句子簡單。這時的句子簡單、短小。如:簡單主謂句“媽媽來”;簡單謂賓句“要娃娃”、“給老師”;簡單主謂賓句“寶寶吃飯”“爸爸上班”等。②句子不完整,有時只是用一個詞組來表示一句話。如:“小明的火車”,意為那是小明的火車。將兩個詞在一定的情景下聯用。盡管句子不夠完整,但能夠讓人了解其含義?!皨寢屓ァ币鉃閶寢屓ド习嗔?。③詞序顛倒。1歲至兩歲的孩子,時常有顛倒詞序的情況。這是因為孩子還不懂得正確的語法規則。隨著語言的應用和實踐以及在生活中獲得正確的語言示范,其表達性語言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1、2、3 2-3歲:完整句階段。在2歲以前孩子能選擇一個詞或把兩個詞組合起來,粗略地表達語義。2歲以后,則開始學習合乎語法規則的完整句,更為準確地表達思想。這個時期,如果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成人經常和孩子交流談話,這一時期將是孩子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表現在兩個方面:①能說出完整的簡單句,并出現了復合句。例如:“我不戴帽子,太熱了?!彪m然沒有應用表示復合句的連詞,但幼兒已經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②詞匯量迅速增加,學習新詞的積極性很高。到3歲,已能掌握1000個左右的詞匯。
1、3 言語的發展階段(3-7歲)
3-7歲聽健兒童的語言發展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口語表達能力及言語機能的發展等方面。首先,這一時期的兒童迅速掌握本族的全部語音。據我國調查發現,兒童發音錯誤最多的是翹舌音zh、ch、sh、r和z、c、s。在正常的情況下,4歲的幼兒能夠基本掌握正確的發音。也就是說,4歲前仍然有兒童存在或多或少的語音問題,這些都是發育過程中的正?,F象。因此,我們應該弄清楚聾兒的語音問題哪些是發展過程中需要經歷的,哪些是由于 聽力障礙導致的,不能把所有的發音問題都歸結于聽力障礙,給予過多的強化矯正,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其次,詞匯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和擴充。在開始學習詞匯時,名詞占有主要地位,4歲以后,動詞的數量超過了名詞,這個變化便于孩子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句子的表達也是從簡單到復雜。3歲以后,復合句開始逐漸發展,并能積極應用。另外,語言的交往功能逐漸發展。3歲前幼兒的語言多為情景性對話語言,雖然這個時期的敘述常常是沒頭沒尾,很不完整。隨著年齡的增加,其連貫性的講述逐步發展起來,研究表明,4歲的幼兒連貫性的語言占幼兒語言的33.5%,情境性語言占66.5%;7歲時連貫性的語言達到58.0%,而情境性語言占42.0%??梢婋S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連貫性語言比例逐漸上升。從整個幼兒期來看,處于情境性語言向連貫性語言的過渡時期,6、7歲的兒童才能比較連貫地進行敘述,但其發展水平也不很高。連貫性語言的發展,使幼兒能夠獨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最后是語言調節功能的發展。用于調節功能的語言是與用于交往的外部語言相對的內部語言,是指自己思考問題時所用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幼兒進行思維的媒介之一。內部語言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語言的高級形式,是在外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在3歲以前,處于直覺行動思維狀態的兒童沒有內部語言,只有到了3歲以后,在外部語言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內部語言。隨著內部語言的發展,兒童語言的調節功能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聽健兒童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發展特點,在聾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只是聾兒出現這些特點沒有特定的年齡限制,是根據聽覺年齡以及康復程度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教師和家長首先應該有足夠的耐心,給予聾兒練習的時間和機會。其次應該掌握孩子的現有發展階段和趨勢,設定適合于孩子的語言學習目標,讓聾兒在現有基礎上獲得提高。
2 聾兒的語言發展有什么特點?在語言教學中應把握什么原則?
研究和實踐證明,聾兒的語言發展程度雖然較聽健兒童遲緩,但是其發展的順序卻與聽健兒童相似,因此,熟悉兒童語言發展規律能夠幫助我們為聾兒制定適合的語言教育目標和策略。
2、1 同一性
聾兒首先是兒童,是正常發展中有聽力障礙的兒童。與聽健兒童相比,他們雖有自身的特點,但共性仍占主導地位。理論和實踐證明,聾兒語言活動的發生,發展都經歷了和聽健兒童相同的心理過程。我們應按照聽健兒童語言發生、發展的規律來實施語言教育。如果違背這些規律,就會事倍功半。
2、2 階段性
聾兒語言活動的發生、發展與聽健兒童相同,也具有階段性。只是這種階段性在聽健兒童有比較明顯的年齡范圍。如八九個月,嬰兒能夠對照語言的語調、語言和表情,聽懂一些語言并做出反應;1歲左右已能夠理解幾個詞;1.5歲左右已能夠說出詞匯。聽障兒童卻沒有這種明顯的年齡特征,因個人聽覺年齡、聽力損失情況等因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整體的階段性則是存在的,其發展規律表現為兩個方面,即先理解,后表達。表達階段也是分成兩個部分,先是被動的表達,如先學會模仿發音,回答問題或在外部條件刺激下說出某些詞匯等等;后為主動表達階段,表現為主動表達愿望、提問、復述、描述等。因此在聽力語言康復教學中,需要通過評估和觀察了解孩子語言發展處于什么樣的水平,再為其制定適合的語言學習目標和內容。
咨詢電話:0371-63287950/60856188/60856190